加拿大app平台

厂房建设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加拿大app平台 > 行业新闻

有点猛!新农村自建房,狂甩别墅一条街

2023-06-15 15:55:36

House K坐落在厦门集美区的一个小村庄,这座小白房子很美很艺术,和周围的房子很不一样。

新农村自建房

没错,它就是很多人都梦想拥有的农村自建房


以前就听说闽南人骨子里有“回乡盖大厝”情结,哪怕在外买了别墅,也一定要回村里盖个大房子,家族人时常回来住一住。

但和其他故事不一样的是,屋主许女士家三代9口人常年居住在此,这不只是“老家的一个巢”,而是三个家庭共同生活的,“能传承好几代人的家”。





从居住体验出发,外观自然而然合群



image.png

许女士家宅基地位于集美城郊的一个小村庄,沿街大多是小型工厂,房屋密度大,楼间距小,并非传统意义上世外桃源般的农村。

如今自建别墅的政策法规也相当严格,高度不得超过14m,轮廓要规整,还必须是坡顶。
诸多限制条件下,许女士找到建筑师郑磊来实现这次重建。




房子的长住人口包括许女士一家四口、先生大哥一家四口以及许女士公公,一家9口人要有温馨的公共空间,也要相对私密。

于是建筑师决定放弃对房子造型的多余操作,专注于建造质量和日常居住体验。


顺应阳光布局

房子一共4层半,一敞开的加拿大app平台朝西,又不得不矮于周围房屋,所以最要紧的设计立足点还是采光。

所幸南向有个小豁口,能享受到上午两小时的宝贵阳光,建筑师便将4层楼的卧室都安放在此。


每一层的起居室都放在朝西一侧,下午公共空间温暖明亮。

由于西侧临街,房子整体向东移刚好腾出一个庭院,院子里种一棵能遮阳的大树,噪音和西晒自然得到了缓冲。





有尺度的精致

为了尽可能融入整个村庄环境,建筑师将“合群”作为设计的基调,专注构造的合理,内外的连贯,以及更重要的——房屋的质量本身。

综合施工难度、耐用性、成本等多方面因素选材,房屋整体外观自然非常得体,完美地融入周围建筑群。



在此基础上,建筑师再有节制地运用线条来丰富美感

灰泥涂料、长虹玻璃等在水平加拿大app平台统一,花园松木围墙、金属锁边屋面在垂直加拿大app平台统一,整体形成简洁干练的对比。


透过松木围墙看到的三棵乔木,给村里带来了一隅生机,而院子里其余精致的景观被恰到好处的隐藏,不会显得太高调。


这种“可辨识的得体”很难能可贵。

image.png


围墙内别有洞天

一墙之隔的庭院内外形成相当的反差,这种反差从花园柚木拉手的温暖触觉开始。

我们能看见的只是水滴的造型,实则看不见的内侧被打磨的更平,呼应手指的抓握。


建筑师希望居住者的每一次出入,都如同帕拉斯玛提到过的“与房子的一次握手”。

门后一道一米五的木墙将花园与通道隔开,即使大门敞开也不会一眼望到院子和客厅。


庭院内的地面、洗手台和水池采用天然洞石统一起来,自然古朴。

 



建筑师只明确了三棵大乔木的定位,院子里其余花草细石由女主人自己打理。


这是属于许女士一家人的花园,也是私宅与村里公共空间的过渡。

邻里关系特别亲近,时常也会来串门,围着茶桌聊天打牌。



玻璃门里就是自家人的公共空间了,超大的客餐厅+厨房,平时一大家子在一楼一起做饭吃饭,热热闹闹。




坐在客厅看向庭院,围墙自然形成一道屏风,隔绝屋外的纷纷扰扰。



房子先耐住,然后耐看



进入房子内部,身心都会感到非常舒适和放松,建筑师同样把居住舒适度放在第=一位,由此达成的视觉效果反而越看越美。



image.png


共居与私密的平衡


先来看看每层楼的布局,一楼是公共客厅和老人的卧室,二、三层是大哥和侄儿们的房间。



每一层都有独卧独卫,也都有公共起居室。



一层和二层共用天花板,因此二楼起居室也设有移门做分隔。


image.png



四层是许女士一家的空间,在起居室里可以阅读、聊天,也能安安静静看个电影。



值得一提的是三、四层都有独立的小型料理台,平时简单吃点东西也能就地解决,不用每次都上下跑。


五楼的一半是露台,如果说一楼庭院是全家人甚至村里的公共花园,那么顶楼就算是许女士一家的私人小花园了。


低头摆弄喜欢的花花草草,抬头望一望远山,这样的生活也太诗意了吧~


五楼的另一半是许女士的书房,布局和露台有种对称的美感。
考虑到坡顶高度的局限,建筑师测算好距离,在加拿大app平台的位置安置矮榻引导坐卧。

挨着通长水平窗坐下,花园与远山的景致融为一体,妙不可言。



有温度的楼梯间


通常农村自建房楼梯间最是无趣单调,但建筑师在部分花了很多心思。


推开一层楼梯入口处的移门,可以看到一级踏步做了弧形设计,暗示通向空间的属性区别。



几处恰到好处的窗户引入一点自然光,楼梯间便有了温度。



扶手的细节也很动人,和刚刚提到花园门把手一样,建筑师从触觉舒适度出发,将踏步扶手也设计成“握”的形状。



而楼梯过道扶手则是更适合扶与靠的半圆设计。



一层起点的圆洞和四层起点的半圆天窗首尾呼应,从功能性出发,具备浑然天成的艺术感。



楼梯间虽不是长时间停留的场所,但当每天上上下下所见、所触皆被用心考虑,久住的幸福感不言而喻。



一些造景小巧思


房子周边风景不算很配套,但一些设计细节却让目光所及之处都很美。


比如朝南的窗户玻璃上下分段,上部结合风琴帘控制光线,而视线正对的下半部则用长虹玻璃适当地遮,保持私密屏蔽干扰。



而朝西的起居室面向田野和远山,就用整面水平玻璃大方取景,把自然景观框起来。




二楼起居室的洞口与过道洞口相望,从哪个角度看都有如身处园林般的视觉深度。


image.png



执念不是广西农村盖楼,是诗意的群居

还是想回到一切的开始,聊聊“回村盖房群居”这件事。

“住在村里”与“家族群居”本身都是两个颇有争议的决定,可这个项目让我看到了许多种可能性。

闽南人骨子里的宗族观念也许是很多老一辈人留下的理由,但许女士告诉我村子里年轻人也很多。



这里生活节奏慢,风景不似海边却有别样的松弛感,

远离城市的压力,生活与交通也都还算便捷,大部分人真的没那么想去城市了。


许女士家的孩子也没“走寻常路”去上公立学校,她认为「人要怎么活着」远比「去符合这个社会的需求」更重要。

她还告诉我,当村里孩子聚在一起也常常会在5楼书房一起玩。

试想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,不光没有自然风景,也鲜有孩子们可以群聚玩耍的空间了吧?



许女士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和整个村子的氛围也是互相契合的。

一家人每天一起下厨吃饭像过节,村里人也爱每天堆在庭院里喝酒聊天。

很多传统闽南习俗在这里被很好地保留,每逢各种生日祭祀甚至节假日都要宴请一番,院子里更是热闹。



其实早在基础施工阶段,村里就曾有位老人来闲聊,他不理解搞个地基为何这么麻烦,村里没人这么盖房子。

建筑师答:“这样牢一些,地震来了也不怕。”

没想到老人却笑了:“如果地震来了,其他房子都没了,只剩一家孤零零留下来,又还有什么意思?”

这种群居的意识,果真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啊~



主持建筑师: 郑磊

设计团队: 郑磊,许志钦,郝家辉


最近浏览: